第810章 上兵伐谋(2 / 2)

帝国吃相 牧尘客 1992 字 8天前

蒙恬骑上马背犹自不信:“清河侯何必隐瞒,莫非也是你推算出来的?”

“天机不可泄露,大将军还是勿要询问!”陈旭摇头。

蒙恬只好闭嘴,很是遗憾的带着一群侍卫再次去皇宫,把审讯阏氏的消息告诉皇帝,然后策划安排使者去月氏讨要冒顿顺便借此机会打探月氏内部的情形。

自古以来任何战争,都讲究师出有名。

而周朝特别注重礼仪,对于出兵更加讲求这一套,任何出兵必须找到一个正当的借口,无罪而伐是为不义,虽然月氏是一个野蛮的种族,但毕竟和大秦没有什么冲突,即便是中原和匈奴东胡打的热闹,月氏也从未正面参与过,因此大秦若是无缘无故的征伐月氏,可能会引起西域诸国的惊慌甚至联合在一起对抗大秦。

按照武力来说大秦眼下军威正盛,灭匈奴东胡,占河南河西河北,往东北西北各拓地数千里,要灭掉西域诸国并非难事,但战争这种事情谁也说不清楚,毕竟西域情况复杂,地处高原荒漠之中,数万大军一旦陷入胶着混战之中,加上地理气候皆都不熟悉,有可能全军覆没也说不定,即便是进攻顺利,后续各种安排跟不上也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陈旭献地球仪的时候便提醒秦始皇要徐徐图之,大秦眼下国内民生困苦,还不能无所顾忌的消耗民力,不然一番改革心血将会白费。

而对于蒙恬这种长期打仗精通兵法的大将军来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还没有弄清楚月氏内部的情形和各种安排都还没有到位之前,伐谋就是最好的手段,因为谋略几乎没有任何损失,只是要不断的动脑筋而已。

而正是兵法大家推崇伐谋,因此华夏才诞生了三十六计这种影响整个人类战争的兵法圣典,里面处处都是谋略。

蒙恬去和皇帝讨论上兵伐谋,陈旭自然是不关心打仗的事,有蒙恬坐镇指挥西域之战,有皇帝的全面支持,这场战争可能会持续数年才会结束,因为根据调配的兵力来看,皇帝完全接受了陈旭当初的建议,两万大军移防两个相隔数百里的军营,在后世的兰州附近筑城设置西域大军指挥部,看的出来不会采取对付匈胡那一套突然袭击的策略,而是要从两个方向给予月氏足够大的压力。

大兵压境之下,月氏必然会有所反应。

再有大秦使者降临,月氏内部的分歧自然也就能够打探了的七七八八。

陈旭骑着马回到清河侯府,进入书房中拿出一叠纸开始修改和设计蹴鞠场,如今已经开春,东方道修完,而全国大量的水泥厂也已经投产,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这些水泥无处释放必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也会造成投资水泥厂的商贾产生恐慌和焦虑。

而眼下投资修建全国驰道的方案还没有策划敲定,必须先弄一个项目出来消耗这些水泥。

除开水泥厂之外,陈旭还想把科学院所属的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修建一批高层公寓楼,同时还有文学院和印刷厂,因为距离咸阳城有七八里,那里有近三千人在上班,也需要集中修建一批住房和厂房解决印刷厂和数千人的居住问题,不然每天数千人来往于文学院和咸阳城,交通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而且陈旭还想让内史府和工部一起组织商讨一下,把咸阳城内的街道和来往于附近几个繁华县城的道路都慢慢修建成为水泥马路。

这些工程相对于东方道这种投资数亿来说工程量不算大,除开蹴鞠场之外,其他的投资方不可能是商贾,而必须是朝廷出面,最后钱粮必须朝廷开支,只看能不能从内史府挖出这一大坨预算出来。

按照去年关中夏秋两季粮食翻倍增收的情况来看,朝廷是有足够的钱粮来支持这些工程开销的,不管是用粮食还是用新铸造的钱币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何况这些工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陆陆续续起码的持续一年甚至两年时间,这笔款也不会一次付清,等到今年的夏秋粮食收获,加上新商律执行之后各地的商业将会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商税也会大规模增加,朝廷财务状况还将大规模改善。

而这些收上去的税收如果不投资放在府库之中只会白白浪费。

因此推动大规模的基建就是最好的投资办法,也是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好办法。

而这种基建是纯商业模式,而不是像以前咸阳大规模的宫殿修建一样,全靠刑徒和工奴,只有压迫消耗而不能刺激经济规模的增长,这些工程开展之后,带来的是大量水泥厂和民工得到收入,最终这大量的投资将会从税收重新流通到商贾和百姓手中,构成一个良性的资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