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不可失,亲军动。(1 / 2)

极品明君 晴了 1656 字 29天前

已然是空荡荡的议事厅,那罗亨信却留了下来,坐在那侍卫搬来的绣墩之上,一脸焦燥之色地向着那表情轻松而惬意的朱祁镇苦劝道:“陛下,杨俊与石彪虽皆为良将,然其二人皆是桀骜不驯,不甘人下之士。再有,陛下的亲军,当拱卫陛下之安危,焉可亲离?臣还请陛下三思。”

“老爱卿啊,非是朕不想留下亲军以拱卫宣府,然而现如今情势危危可岌,朕焉能再作那袖手旁观之举,哼,若不是诸卿一力反对,朕还真想亲往那开平卫,去瞧一瞧那吴彪等人,到底在开平卫做了多少恶事。”说到了最后,朱祁镇的火气又忍不住腾腾腾地冒了起来。

“开平卫若有失,那瓦刺可就是占得了先手,而且还夺取了险要的关隘,到了那时候,瓦刺大军便可由此而入宣府,到时候,不知道要白白折损多少大明勇士,才能夺回开平卫。”朱祁镇气的拍了拍自己的大腿:“要知道,开平卫一带,不单单仅仅是地势险要那么简单,那里可是昔曰蒙元的上都所在的范围啊……”

听到了朱祁镇此言,罗亨信亦不由得沉默了下来,是啊,那里不单仅仅只是一个关隘,更是一个极具有政治意义和作用的地区,特别是对于蒙古人而言……上都地区在金代称金莲川或凉陉﹐筑有景明宫。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南宋宝佑四年,蒙元继承人蒙哥即大汗位後﹐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于是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莲川。

他在负责统治汉地之後﹐进一步扩大了与汉人士大夫的接触﹐受到更多的汉文化的影响。宪宗六年春﹐便命僧子聪(即刘秉忠)在桓州以东﹐滦水(今闪电河)以北﹐兴筑新城﹐名为开平府﹐作为藩邸。

当时蒙古国的都城在哈刺和林。忽必烈在选择其藩邸地址时﹐考虑到“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里宜均”﹐因而把它确定在地处蒙古草地的南缘﹐地势冲要的开平﹐既便于与和林的大汗相联系﹐又有利于对华北汉人地区就近控制。

通过金莲川幕府的大量活动﹐忽必烈加深了对学习汉文化﹑变更蒙古旧有统治方式必要姓的认识﹐并取得了汉人士大夫的普遍支持﹐为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南宋开庆元年﹐蒙哥死。次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与留守和林的幼弟阿里不哥发生了争夺汗位的战争。忽必烈依靠汉地的丰厚人力物力﹐把开平作为前沿基地﹐历时四年﹐终于战胜了阿里不哥。

--------------------中统四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和林。但这时忽必烈政权的统治重心已转移到中原汉地﹐把都城设在山後草地已嫌偏远﹐因此﹐在至元元年﹐又改燕京为中都。

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期间﹐政斧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上都与大都之间有四条驿道相通﹐往北又可以循帖里干驿道交通漠北。朝廷设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掌领宫阙都城﹐兼领城区及所属州县民事﹕皇帝返还大都後﹐并领上都诸仓库之事。

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红巾军分道北伐﹐中路关先生﹑破头潘部在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攻破上都城﹐焚毁宫阙。大明建立之后,于此建立了开平卫﹐至宣宗时南徙独石﹐此城终被废弃。

“我开平卫虽南迁至独石口堡,而瓦刺人却仍旧不敢轻涉于此,是因为什么?还不就是因为开上都一带无险可守,而我大明据有地利,随时可以以重兵袭扰上都一带。”朱祁镇轻叹了一口气。

“正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上都一带,实在是无险可守,若是取之,必为我大明所乘。所以,瓦刺至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昔曰元蒙上都长出荒草,亦不敢越雷池一步。”

罗亨信认同地点了点头:“若是他们真的拿下了开平卫的险要关隘,凭险而守,到了那时,荒弃了数十载的开平府必为瓦刺所获,蒙元之上都,再入蒙古人之手,到了那时必会大大地激励蒙古诸部之士气,使得也先威望大增,于我大明,实为不利也。”

“而且当时,朕的的确确没有想到,宣府之情势,会如此不容乐观,呵呵。”朱祁镇有些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是的,这里边也有他的责任,毕竟,自己前世也就是一普通人,又不是军事专家,可是来到了这个时代之后,总觉得似乎一切都那么地轻松,仿佛自己真可以以天下为棋盘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