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四章 三个层次(1 / 2)

超级乐神 就是芦苇 2324 字 11天前

奥尔加?科兹洛娃深吸了一口气,看了一眼距离她只有十多米的钢琴,轻轻提了提深紫色的晚礼服的裙摆,走上了舞台。

毕业于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她今年三十一岁,在职业钢琴生涯上度过的时间已经有六年了。四年前,第一次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她,与第一名仅仅差了不到两分的差距,屈居亚军。四年后的她,经历了数十场音乐会和比赛的历练,比起四年前更为成熟。作为自己职业钢琴生涯中的一个梦想,尔加?科兹洛娃对这次大师杯的冠军志在必得,尽管她需要面对的对手都很强!

作为一名钢琴家,特别是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名气的钢琴家,都是有着很强的傲气的。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这东西和文学有相通之处,但凡是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定地位的艺术家们,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都不会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科兹洛娃一头金色的长发,有着白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如同奶油一般的肌肤,身材虽然有些微微发胖,但却透着一股丰腴之美,外在形象非常好。

走到钢琴前,她先是向着评委、观众的方向分别鞠了两个躬,随即拉开琴凳,坐在了钢琴前。

虽然被排到第一个出场,在位置上有些不利,不过科兹洛娃并不在意。在这种专业的赛场上,名次对于成绩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毕竟这些评委都是极为专业的评委,他们给出的成绩是极为权威和公正的。不会因为选手的出场顺序受到影响。

在钢琴前坐定,微微调整了一下呼吸之后,科兹洛娃将手伸展铺开到了钢琴上。

短暂的停顿之后。左手轻微地在琴键上起伏着,带起一串局促不安的和弦。

李斯特作品,《梅菲斯特圆舞曲》。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戏剧色彩的、充满着不安、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是李斯特钢琴炫技作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尽管它在普通大众和钢琴初学者的耳中,并不那么熟悉,但几乎每个职业钢琴家都知道这首曲子。

梅菲斯特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整首作品都试图用尖锐的不和弦和弦、动静强弱的对比,来描写和刻画这一形象。这种作品在普通人听来,可能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观有着巨大差异。因为这种偏抽象的、叙事性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奇怪。但它在演奏过程中对技巧的要求,却是相当之高的。换句话说,这是一首纯粹炫技的作品。

四分之一决赛要求选手演奏时间不得超过35分钟。所演奏的曲目中至少包含规定曲目一首。这首《梅菲斯特圆舞曲》就是规定曲目之一。

科兹洛娃的演奏技巧非常熟练。她的双手灵活地贴在键面上,每一次起伏都是非常轻巧,连音、顿音、跳音把握得非常到位,将这首需要用“时间”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曲子,演奏得非常完美。

楚扬和许多选手一起,坐在主办方为选手专门提供的等候室里。四分之一决赛需要三天的时间。楚扬在今天并没有比赛安排,按照要求可以在酒店休息,不过他依然来到了现场。他想看一看。这届的钢琴选手中有没有特别出色的,能够达到他的标准的人。也算是为乐神门将来的组建提前发现“人才”。

在这里要说一下楚扬选择音乐人的标准了。在楚扬看来,并不是那些名气越大的、技巧越好的音乐人,就越适合乐神门的人选标准。他看一个音乐人,更重要的是看他潜在的素质,通俗点说就是对音乐的“感觉”。楚扬觉得,对于音修士来说,有没有“灵性”,有没有一颗“乐心”是最为重要的。很多音乐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名气,但在楚扬的看里,看到的是他们已经僵死的思维,对音乐本身缺乏热情和灵敏的感知力,这样的人即便是名气再大,如果转入音修这条路,也注定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这一点,以现在华夏的流行乐坛最为明显。楚扬看到,很多的年轻歌手、艺人,凭借着一到两首歌大红大紫,然后就到处参加节目、拍戏等等,看似很红很火,但只从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于音乐的感觉和理解是多么浅薄。这样的人,就像是一汪浑浊的死水,看上去深不可测,非常唬人,实际上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却浅薄不堪。

楚扬的身边不远处,坐着朗朗和另一位华夏女选手,叫杜静的,也是曾经参加过李斯特大师杯的选手,不过后者没有取得过名次,这一次估计是想要再搏一把。

他们两个人今天上午都有比赛任务,而且都安排到了上午。华夏这次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六名选手,在赛前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楚扬同他们都见过了面,不过除了朗朗,其他的几个人楚扬都不是很熟悉。这只能说楚扬在以前真的没有怎么关注过职业钢琴这个圈子。

像这个叫做杜静的选手,楚扬也只是通过朗朗的介绍才知道,她现在在沪海的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同时在沪海音乐学院任教,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职业钢琴生涯也有十多年了。在国内介乎于一流钢琴家与二流钢琴家之间。她来参加李斯特大师杯,可不像朗朗和自己这样,有人专门推荐,而是通过参加国际选拔赛,一路过关斩将才进来的。

其实,能够在那么激烈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本身的水平和实力也不会差,但杜静在国际钢琴界却没有什么名气,这就不得不说是钢琴界的一种悲哀了。舞台就那么大,“明星”就那么多。但拥有过硬技术和实力的钢琴家一抓一大把。想要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从“一流”过度到“顶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拥有技术和实力之外。还需要一点点的个性与运气。就像朗朗,你很难说他那种夸张的演奏方法是好还是不好,但毫无疑问这种演奏很奇特,很“吸引眼球”。而这就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如果你说到技巧,说到苦练,他的确也做到了,但毫无疑问太多的钢琴家同他一样刻苦。甚至有人比他更刻苦,但他们却默默无闻,只因为他们缺少了一些个性的东西。还有机遇。

而像这种国际性的权威比赛,对于所有的钢琴选手来说,就是一种机遇。在这样的比赛上获得一个好的名次,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身价提高了。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就会有更广阔的舞台,也就有可能成为钢琴界的“明星”、“大师”。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尽管很多钢琴教育家都觉得,过多的比赛对于选手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使选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比赛过程和名次上,缺少了对音乐本身的关注。但尽管他们这么说,参加比赛,取得名次。获得声望,依然是大多数钢琴选手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