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娘轻声道:“明天下山后,你先别回去了。”
“怎么了?”
阮琼华脸上还挂着笑:“母亲是有什么事差我去办吗?”
魏三娘摇了摇头:“朝廷的圣旨下来了,要大郎去大同巡视,明天巳时三刻启程。我算了算,还赶得上,你去送他一程。”
阮琼华脸上的笑容被惊讶所取代:“怎么这么突然?”
“是啊,下午才下的调令,说是今年大雪导致庄稼受害,尤其是大同到吕梁一带,百姓冻死无数,引起流民。你爹就是怕这事别闹大了,便上书朝廷,派人督察。”
一想起前些日子那场近乎妖异的雪,阮琼华的脸上也浮起了一丝忧色。
“老百姓啊,只要给个窝住,给口饭吃,就能任劳任怨的奴役。就怕的是,连最后一丝活路都不给他们呐。”
见阮琼华若有所思,魏三娘不忘叮嘱:“你爹是个锯嘴葫芦,肯定什么也没跟大郎交代。你记得叮嘱他,出门在外,安全最重要。若是遇到实在难办的,等回来之后自有法子处理,千万别自己强出头,知道吗?”
阮琼华点头:“我记下了,只是不知大郎这一去要多久,这身棉衣,也不知还能不能赶的上穿了……”
她垂下头,摸着竹篮里面,自己为夫君缝制的棉衣,心里有些酸酸涩涩的。
许是国丧期间,每个人的情绪都比较低落。
魏三娘不由的为她鼓劲儿:“去也就是十天半个月,即便再长点,今年穿不上了,你正好仔仔细细的做精致,来年再穿。莫非他还跟那几个臭小子似的,还能长个不成?”
一番话,好歹是逗的阮琼华心头没那么难受了。想起大郎出去,婆母心中肯定更担忧,却还要顾及自己来劝慰,不禁心中更是一暖。当即表态:“正好我手上还有一些好看的布料,我再给大郎做一见夹衣。我细细的做,等他三月回来,正好穿。”
二月的夜,宁静而漫长。窗外的月亮,又圆又亮,低低的挂在树梢,与天上的点点繁星交相辉映,说不出的好看。
“还是这里的风景好啊。”
魏三娘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星星点点,不由感慨:“这样的风景,从前在庄子上总能瞧见。可那会儿就是因为习以为常了,反而不觉得珍惜。如今道了盛京,轻易的瞧不见了,才觉得可贵起来。”
“是啊。”
阮琼华跟着感叹:“从前在家,听着他们的吵闹声,总希望能安静一些。可这一安静起来,竟然有些不习惯了。”
“想孩子们了?”
魏三娘扭头笑道:“也难怪,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离开他吧。”
阮琼华觉得跟婆母说这个,有些矫情了。便不好意思的垂头,将发丝塞到耳后:“是有些想了。”
“很正常。”魏三娘仰头,回想起大郎刚,三郎离家做学徒的日子,恍如隔世。没想到现在,一家子快快活活的住在一起,娶了这么好的媳妇不说,还给她添了这么多的孙子。
想到这儿,她笑道:“明儿就能回去了,到时候啊,你又该嫌他烦咯。”
日子不是就这样吗?周而复始,日复一日。触手可及的,稀疏平常,直到失去,才倍感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