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会试(2 / 2)

第二天,刘希森三人开了一个小会,主要研究今后去哪里干县令的问题。

由于以后势必要举起反旗,所以必然要选择一个统治力薄弱的地方。

而且儒家思想在当地还不能已经形成了太大的势力,因为毕竟刘希森三人的治国理念可跟古代士大夫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势必要找一个知识分子少的地方。

想来想去,江南是没法去,那里虽然富庶,劳动力充足,但是文风鼎盛,属于东林党传统的根据地,去那地搞实际割据和工业化,肯定有很多麻烦的。

西南地区,身居内陆,交通不便,不利于穿越三人组发展海洋贸易。

西北地区更不能去,现在就开始闹流民,将来还会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崛起,而且粮食不足,身居内陆,同样存在交通不便的弊端。

再就是京畿地区,统治力量强大,不适合搞割据,而且未来数次鞑子进关,都是在京畿附近肆孽,刘希森三人虽然不怕鞑子,但是也不想让鞑子破坏自己的建设成果。

东南地区,开局风险也较大,郑成功、李魁奇、刘香和诸彩老等人的地盘,刘希森三人的海军还没有开建,不适合上来就挑战高难度。

三人思来想去,大明朝就只有两个地区适合建立实际的武装割据政权了。

一个是山东半岛,再就是海南岛。

山东半岛除了青州腹地之外,其余多是山地,而且刘希森三人势必要发展海洋贸易,必定要在沿海附近,也就是胶州湾附近。

但是山东自古就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深入人心,非常不利于刘希森三人搞工业化大生产,而且崇祯年间,山东连年遭遇旱灾,还爆发了孔有德叛乱,十分不利于证据的稳定。

另一个就是海南岛,此时在明朝被称为琼州,设一府三州九县,共有人口三十多万。

地理位置优越,沿海,交通方便,处于明朝与西洋贸易的十字路口。

另外,在明末的小冰河期,海南的气候非常温润,适合种植水稻,而且在明末就能实现一年两熟,

而且统治力量薄弱,处于边远地区,明末琼州岛的驻军不会超过三千人,估计以老弱病残居多,万一刘希森三人真要割据,很容易就能封锁整个岛屿。

当地汉人识字的不多,精通儒学的士子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刘希森三人在此地移风易俗,推广近现代文化,不会遭到封建势力的反抗。

唯一的缺点,就是人口太少,不利于工业化大生产。

刘希森三人,经过反复讨论,综合对比,最后决定还是去海南。

三人选择海南的主要原因还是觉得琼州好控制,将来跟大明闹翻了,进可图谋大陆,退可封锁全岛搞自治,不会有战火烧到统治区腹地的危险。

可进可退确保无疑,实乃上上之策。

而且琼州岛的沿海地区,在明末小冰河时期,气温远没有现代之高,据史书记载,崇祯九年,海南竟然下过三日的大雪,如此看来,明末的海南,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非常适宜人类居住。

一想到沙滩,椰林,海风轻拂,三人就直接拍板定了去海南当官。

至于劳动力的问题,未来大明朝将会有数不尽的流民,直接搞移民就可以了。